二零零六年三月號.總第527期.第45卷.第3期    Bookmark and 
Share   
 
建立健全關係
--心理學家克雷布(Larry Crabb)一席話

  克雷布多年任臨床心理學家和輔導學教授,到了二○○一年忽改轅換轍,成立「新路服侍」(New Way Ministries),強調人類心靈裡最需要的不是別的,而是與上帝有密切的關係。他長於處理「破碎的夢」,指導基督徒如何彼此關懷及如何觸及他人生命,導致生命成長和有意義的人生。以下是《抉擇》月刊(Decision)記者與他的一席話。(問—記者答—克雷布) 

  問:你數年前改變事業的方向,原因何在? 

  答:我根據兩個神學觀念改變我的事業。一是「三一神」觀,二是「新約」觀。首先,我反省過去所做的心理治療,並沒充分運用「關係」的力量。我相信促使一個人改頭換面的力量,不是來自我們替他做甚麼,而是必須有人與他肩併肩站在一起。「治療」一詞含優越感,彷彿說:「我知道怎樣處理你的問題。我來幫助你。」就如牙醫和醫生替人治病一樣。可是我不把自己看作醫生,我將自己看作他們的朋友。我想,上帝(三位一體)也存在著相互關係,那麼祂自然期望我們看重人際互動關係。因此我就放下心理治療,轉向著重靈性問題。 

  其次,在「新約」的大前提下,我相信上帝已經將渴慕祂的心賜給信祂的人,因此,不是我來醫治某某人,而是我去把上帝已經放在他裡頭的東西釋放出來。這樣一來,我對心理治療和輔導的理解,便大不一樣。 

  所以在某種程度上,我放棄了心理治療,成立「新路服侍」。這名字來自耶穌基督的使徒保羅的話,他說:「我們既然在捆我們的律法上死了,現今就脫離了律法,叫我們服事主,要按著心靈(心靈:或作聖靈)的新樣,不按著儀文的舊樣。」(羅馬書七6)我想:「假如真有『新樣』,有從上帝而來新的生活方式,不是老墨守成規,那麼我絕不想錯過。我希望上帝的靈在我身上作工。」 

  問:那麼你的新方法是否比舊方法有效? 

  答:若你問是否立竿見影,藥到病除,答案是否定的。但若你問,是否因為更接近上帝,隨著日子而逐漸得著更徹底的醫治,答案是肯定的,新的方法更有效。 

  我並不否定很多人看了精神科醫生、心理學家或輔導員後,婚姻有所改善,厭食症或抑鬱症減輕。那麼,這些方法豈不都有效嗎?對。但我仍不禁問:「若以上帝為軸心,情況將如何?」 

  上帝當然樂見厭食病人進食、性暴力受害者抬起頭來做人;但這不是終極目的。上帝的終極心意是讓我們與基督耶穌更親近,這樣我們便得到不同形式的醫治。心中的焦慮、厭食症和抑鬱症,以及縱慾等等問題,無形中得著改善。但是,治療的核心是與上帝建立更深關係,不是重建自我形象和思維,讓自己感覺好些。 

  問:有些人經常失足,他們想:「上帝仍愛我嗎?我落到這個地步,難道仍可與上帝建立深入的關係嗎?」你對這些人有甚麼話說? 

  答:一位屬靈長者對我說,基督徒不論處於任何光景,都能感恩。當上帝在你身上作工,或透過你工作,你因為祂的能力、信實與同在,獻上感恩。你跌倒時,仍可稱謝祂的恩典。 

  當你的心靈被上帝深深吸引,你必察覺到,你和基督有若雲泥,你太不像基督了。但同時,你也看到自己漸漸成長,你會為此獻上感恩。是的,你會成長。我舉個例,有人二十年來都做色慾的奴隸,這個問題他必須嚴肅處理。假如他對上帝的讚美感恩是有內涵的話,那麼,色情的力量便無法轄制他。他有力量重新做人,有力量過聖潔道德的生活。但假如他仍舊不住掙扎呢?我不會揍他,但希望他明白「破碎」的意義。希望他明白上帝的恩是何等深,以致他的生命有所變化。不過,無論怎樣變化,仍不能完全。 

  問:現在市面上流行教人自助的書,大家用很多方法來改善自己。你覺得這些書有甚麼問題? 

  答:這些書最大的問題是忽視破碎。它們將焦點放在「改進」。信息是:「你可以表現得更好。你可以更幸福。」這些書多提供一二個程式,說:「你如此如此,便收這般這般果效。」 

  你不禁問,那麼自我成長是為了甚麼?目的不外乎滿足自己。我們希望自我感覺更好;希望照鏡子時能說:「幹得好!我比從前進步了,幸福了!」 

  聖經並不是這樣教我們;聖經教我們更看重討上帝喜悅。所以我對這些自助的書頗有抗拒。上帝在人身上的目標非經「破碎」不能達成。這些自助的書對於破碎隻字不提,反教人把自足當作基石。 

  很多輔導——包括不少基督教輔導——都只是將情慾社會化。舉例說,某人有婚外情,我們都同意這是罪,不當繼續下去。但是,不也有很多人砍斷婚外情嗎?若不悔改,若不經破碎,靈性絲毫沒進步。 

  問:大作《破碎的夢》談到,當一個人飽受打擊之時,當如何自處。請問當怎樣自處? 

  答:我認為人非經心碎絕望,就無法比平常更深認識上帝。當我聽說你心碎時,我為你難過嘆息,與你同哭,但同時,這也是個更深刻認識上帝的良機。 

  有一位女士,她兩個兒子都患了絕症。一個一年多前去世,一個性命垂危。這女士在上週對我說:「我的心很痛很痛,但我不求減少痛苦,因為痛苦迫使我更親近上帝。我從來不知道我能與上帝如此接近。」 

  我誠心希望有別的方法催迫我們更親近上帝,但是苦難由不得我們做主。上帝容許苦難,我們只能把握機會信靠上帝,信祂自有主張。 

  要知道,上帝並沒答應我們風調雨順;假如答應,祂當然能做到。因為祂有能力。那時,我們也可給祂提點意見。但是上帝並沒採納我的意見。因此我只能相信上帝有更高的目標。也許上帝無能,也許我們必須重新界定祂「好處」的定義。顯然,正確的選擇是後者。 

  我的弟弟十四年前因飛機失事喪生,那時,父親收到一個屬靈長者的來信說:「你可以永遠相信那位為你而死的主。」他的意思是,在我們最痛苦最黑暗的時刻,上帝的愛仍湧流不息。 

  Oswald Chambers說,罪的根源在懷疑上帝不懷好意。上帝容許我遭難,還能說祂好嗎?答案是我們必須明白上帝的旨意。上帝的旨意不是叫你生活舒適,祂是叫你因為祂而心靈得著滿足。 

  問:我們遇難時,總想是魔鬼在搗鬼,或者上帝試驗我們的信心,這兩種看法有問題嗎? 

  答:有問題。基本上兩種看法都無非為了解決難題。假如是魔鬼搗鬼,那麼我們只要打倒魔鬼,便平安大吉。若上帝要我們學功課,言下之意是:「我得加緊學習,早點畢業,這樣便早點離開困境,得以喘氣。」 

  其實我們當了解,患難有更深層的意義。在我們最倒楣的時刻,上帝仍有美意。問題的關鍵不是我們與魔鬼作戰,或趕快學習功課,好讓時來運轉。問題的關鍵是,我們要放下自己,願上帝的旨意成就——最終就是更接近上帝。 

  問:有些人並未因為挫折而更接近上帝,反更灰心失意? 

  答:我認為我們對上帝的應許有太多假設。我做了五十二年基督徒,並不是每天都感覺與上帝關係好得不得了。我不是說我沒感覺。我有感覺;但是,現在的問題往往是好多人用音樂,用氣氛,用甚麼甚麼製造感覺,不是真的被上帝的聖靈摸著。 

  我看,我們對信仰失望,在某種程度上來說,是邁向成熟必經之路。使徒保羅在羅馬書第八章提到「嘆息」。倘若我們遇見他,他可能對我們說:「是的,耶穌基督的能力顯在我身上,可我並沒從此一帆風順。我見過復活的救主,可現實是:我被囚在獄中,孤單,冷清,吃盡苦頭。不過,無論在甚麼景況,我都知足。」 

  「知足」不等於「感覺好」,這字在原文希臘文中,不是一個感性的字。它的意義是:「無論發生甚麼事,我裡面有足夠的力量堅持下去。」一個不嘆息的人是一個不面對現實的人,因為聖經說所有的受造物都一同嘆息勞苦。(參羅馬書八22) 

  路易斯(C. S. Lewis)說得好,他說:「上帝在我們回天家的途中,築了不少休息站,但祂不要我們誤會世界是我們的家。」也許有人想:「我信耶穌二十年了,仍有很多問題解決不了。」我的想法是,這是理所當然的,不值得大驚小怪。重點是:我們要把握機會,不要逃避,要將苦難看作是你更深信靠上帝的大好機會。

(馮爾正、余銘志譯) 

  This article was taken from Decision magazine , by Bob Paulson , October 2005; @ Billy Graham Evangelistic Association ; used by permission , all rights reserved. 未經原作者允准請勿轉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