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零零七年七月號.總第543 期.第46卷.第7期    Bookmark and 
Share   
 
劃時代的革命家孫中山先生

  孫中山先生是一個劃時代的革命家。他與中國歷史上所有以「推翻前朝腐敗」為口號的革命家不同,革命成功以後,他沒有做皇帝,沒有做國家的領導人。他被選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後,因見當時掌握軍事實權的前清遺臣袁世凱覬覦他的職位,內戰一觸即發,為了保護蒼生黎民免受戰火災害,便在正式就職的第二天,主動讓位給袁世凱。雖然,樹高影長,名人的瑕疵尤為顯著,但是無可否認,孫中山先生這種寬闊的胸懷、高貴的情操,在中華民族革命史上可說前無古人,後無來者。翻閱孫中山先生的生平,我們就不難明白,先生的無私思想,來自他對基督的信仰。

嚮往真理
  孫中山先生在一八六六年十一月十二日(清同治五年十月初六日寅時)出生於廣東省翠亨村。小時候經常對宇宙與人生的奧秘,例如天地萬物的來源,人死後的歸宿,都極為好奇。他常問的問題也令家中長輩難於回答。

  十三歲隨母赴檀香山到長兄家中,眼界大開。他在自傳中寫道:「始見輪船之奇,滄海之闊,自是有慕西學之心,窮天地之想。」

  十四歲,孫中山先生進當地的基督教意奧蘭尼書院(Iolani School)就讀,修習英語、英國歷史、數學、化學、物理、聖經等科目。他對於基督教教義很快就感興趣,積極參加各種聚會和主日禮拜,深受校長喜愛。十七歲畢業時,這個三年前連英文字母都不認識的中國少年,竟破例獲英文文法獎。觀眾給予熱烈掌聲,僑胞也以他為榮。後來他轉學到聖路易學院,當時已決志歸信耶穌基督,並願受洗。不料長兄得知十分震怒,命令他輟學返國。

  中山先生回到故鄉翠亨村後,見鄉人愚昧無知,叩拜偶像,便深為同胞的民族素質痛心疾首。為了喚醒鄉人,他跑到北帝廟破壞偶像,結果引來全村民憤,無法在家鄉立足。於是前往香港,初進拔萃書院,後轉入皇仁書院就讀。課餘常去道濟堂教會參加聚會,得區鳳墀長老循循教誨,靈性與國學均大有進步。後由宣教士喜嘉理(Hager)為他受洗,並於教會註冊,取名「日新」,意謂有新生命,成為新人。當年他十八歲,一同受洗的有陸皓東。在檀香山的長兄聞訊後,大為不滿,召其再赴檀香山簽字,收回他早分得的家產。中山先生遵命照辦,處之泰然,沒有怨言。因他長兄防止先生接近教會,嚴加監視;先生頗為苦悶,深恐壯志消磨,幸得美籍宣教士資助旅費返國,進廣州博濟醫院專攻醫學。當時他年二十歲,心中已萌救國大計。

  次年,中山先生轉入香港雅麗醫學院就讀(後併入香港大學),認識了院長康德黎博士,寫下後來在倫敦蒙難獲救的伏筆。廿七歲那年,中山先生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,各科都得一百分,打破全校記錄。

救國救民
  中山先生既有志於救國救民,自然亦積極傳揚福音。除平日常領友好,如陸皓東等人歸信基督以外,又曾利用假期與喜嘉理牧師前往香山縣佈道,沿路分售福音書刊。在廣州行醫期間,中山先生因醫術高明,曾救活一個被認為已死去的農夫,大家稱他作「活神仙」,兩廣總督也迎接中山先生入總督衙門為他的兒子治病。

倫敦蒙難
  中山先生最初未言革命,曾嘗試於一八九四年《上李鴻章萬言書》中,提出多項改革建議,可惜遭李鴻章斷然拒絕。清朝腐敗已到了不可救藥的地步,有目共睹,於是先生投身革命,此後被清朝通緝。

  一八九六年十月十一日中山先生在英國倫敦,被清使館騙誘拘禁,九死一生。當時全賴他的老師康德黎的營救,康博士是一個虔誠的基督徒,然而若不是在檀香山偶然遇到康德黎老師,中山先生就無法知道康德黎博士夫婦將返英國,更不知道他們在倫敦的住址。這些「巧合」自然是上帝的安排。中山先生看到冥冥之中,有上帝掌管。脫險之後,親筆寫信給國學老師區鳳墀長老說:

  「弟被誘擒於倫敦,牢於清使館,十有餘日,擬將弟捆綁乘夜下船,私運出境……初六、七日內,無人知覺。弟身在牢中,自分必死……此時唯有痛心懺悔,懇切祈禱而已。一連六七日,日夜不絕祈禱,越祈越切。至第七日,心中忽然安慰,全無懼色,不期然而然,自云此祈禱有應,蒙上帝施恩矣……但日夜三四人看守,窗戶俱閉,嚴密異常,惟有洋役二人……前已托之傳書,已為所賣,將書交與衙內之人,密事俱俾知之,防範更為加密!而可為傳消息者,終必賴其人,今蒙上帝施恩,接我祈禱,使我安慰,當必能感動其人,使肯為我傳書,簡地利(按:即康德黎)、萬臣兩師,他等一聞此事,著力異常,即報捕房,即稟外部。初時尚無人信。捕房以此二人為癲狂者,使館全推並無其事……初報館亦不甚信。迨後彼二人力證其事之不誣,報館始為傳揚,而全國震動,歐洲震動,天下各國亦然……沙侯(首相)行文著即釋放,不然即將使臣人等逐出英境。此十餘日間,使館與北京電報來往不絕,我數十斤肉,任彼千方百計而謀耳。幸天心有意,人謀不藏,雖清勇陰謀,終無我何……弟遭此大故,如浪子還家,亡羊復獲,此皆天父大恩。敬望先生進之以道,常賜教言。卑從神道而入治道,則弟幸甚,蒼生幸甚!」

政治理念
  孫中山一生以基督的精神救國救民,歷經艱危,均蒙上帝搭救,出生入死。辛亥革命成功後,他在美國,盧廉老先生欲為他設宴慶祝,中山先生懇辭,說不必盛宴鋪張,只須吃一碗麵便可,並當先感謝上帝。他說:「革命成功,在於依賴上帝的恩助。」並以腓立比書四章67節答謝友:「應當一無掛慮,只要凡事藉著禱告、祈求,和感謝,將你們所要的告訴上帝。上帝所賜出人意外的平安,必在基督耶穌裡,保守你們的心懷意念。」

  中山先生認為文明的社會須有宗教自由。一九一一年二月他給美以美教會的覆信中說:「政教分立,幾為近世文明國之公例。蓋分立則信教、傳教皆得自由,不特政治上少紛擾之原因,且使教會得發揮其之宗旨。」他又在致康德黎博士的書信中說:「吾師為余事工所獻之忠誠祈禱,實令心感。余現正努力謀中國信仰之自由,並預卜此新建之邦,必能使基督聖道……日見興旺,此則堪以告慰者也。」

  「禮拜天」一詞始自清初西方教士來華傳教。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後,開始推行禮拜天休息的制度,並提倡男女平等。一九一二年三月十一日,新政府下令:勸禁女子纏足。

  他的很多政治理念都來自基督教義。他說:「『建國之基,發端于心理』,故應『神道而入治道,使國人敬畏那當受敬畏者』,中華民族才有大希望。」一九二四年他在中國基督教教育年會中致辭,說:「教會之入中國,既開闢中國之風氣,啟發人民之思想,使中國人能擺脫異族之束縛,正如摩西領以色列人出埃及。但以色列人出埃及後,還流離困苦于荒涼沙漠間四十年,

  必待約書亞以領之,而至迦南美地。在中國當約書亞之任,以領中國人民至迦南乳蜜之地者,除中國基督教會,還有誰呢?」

  政府為人民服務,是人民的公僕,這概念來自耶穌基督。耶穌曾對祂的門徒說:「你們中間誰願為大,就必作你們的用人;誰願為首,就必作你們的僕人。」(馬太福音二十2627)中山先生一生服膺基督的教訓,「非以役人,乃役於人」。 

堅信到底 
  中山先生深信,他的革命事業乃奉上帝之命,為實行上帝旨意而做。一九二五年三月十一日,他臨終前一天,在病榻上以堅定的語氣,對家人和摯友口授遺囑(一個基督徒的遺囑):「我是一個基督徒,受上帝之命,來與罪惡之魔宣戰。我死了,也要人知道,我是一個基督徒。」「我本是基督徒,與魔鬼奮鬥四十餘年,爾等也當如是奮鬥,更當信靠上帝。」孫中山先生享年五十九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