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ookmark and Share
 
人間煦日
尋找被遺忘的臉容——專訪牙醫吳子傑、朱頴怡

  

  試過被遺忘、被遺棄嗎?社會上有一群人常與我們失去「聯絡」,許多人在尋找他們,包括一個牙醫團隊。 

  在香港,有三位牙醫不僅星期日也「上班」,還號召其他牙醫「加班」,聯同一群義工和機構同工浩浩蕩蕩地「開工」。他們就是吳子傑、朱頴怡和羅光明醫生。 

打開診所的大門 
  「前幾年我們在想,除了每年到柬埔寨參與醫療宣教行動,在香港是否也可做些事?身邊需要福音的人很多,何不試試在自己診所做福音工作?」吳子傑、朱頴怡這對牙醫夫婦說。 

  其後,他們發現印傭不太懂牙齒保健,大部分有爛牙問題,卻不會自掏腰包求診;而牙醫羅光明因有同樣負擔,於是一起商討如何幫助本港的弱勢社群,「Beautiful Smile Ministry」(BSM)由此出現。 

  吳醫生、朱醫生異口同聲說:「我們三個有份感動,服侍容易被大眾忽略、被邊緣化的人。」你曾接觸南亞裔、新來港人士、拾荒者、戒毒者嗎?他們與我們活在同一天空下,卻彷彿不被看見,更遑論他們的笑容? 

  2015年,三位牙醫開始聯繫不同的基督教機構,向機構恆常接觸的對象,包括上述四個群體,提供免費牙科服務。每兩個月,星期日下午二時半至五時半,吳氏伉儷的診所大門就為他們打開——機構同工先安排有需要的人到診所;由福音隊義工為參加者登記,了解他們需要診治的部位,安排診症次序;等候期間,義工會與他們聊天,關心他們的情況;也有西醫駐場,讓參加者查詢健康問題,甚至教他們做運動。 

  「起初只有我們三人,但有需要的人太多,就邀請其他牙醫、護士一起服侍,也增加了服侍對象。」吳醫生續說:「我們每次與不同機構合作,由該機構安排一個群體接受服務,譬如這次是印傭,下次是新移民。每次服務二十人,每位診症時間約二十至三十分鐘;又設福音隊,每次由二十名信徒組成,一對一地與參加者傾談。」 

  要接待這麼多人,吳醫生表示初時不習慣借出器材,曾為損壞的鉗子感痛心,但明白無可避免,便學習放下,交託給上帝。他強調:「這診所是屬於上帝的,我願為祂開放。」 

「藏」在角落的一群 
  可是,一般人都很怕看牙科,他們又怎向參加者傳福音?朱醫生說:「會邀請參加者在診治前一起禱告,把他們恐懼的、我感到困難的都交託上帝。」完成所有治療後,便由該群體中的一位信徒講見證,以其切身經歷引起群體的共鳴,如有印傭分享被僱主欺壓的經歷、新移民分享生活的種種艱苦。為每位參加者禱告後便一起唱詩歌,然後邀請願意的人接受基督,再由機構同工跟進。 

  曾有一位印傭因醫生們是基督徒,轉身想走。朱醫生說:「她表明自己是穆斯林,我們跟她保證:『不用擔心,我們不會逼你信耶穌。你可以離開,也可留下讓我們診治,這是你的選擇。』在其他同鄉邀請下,她留了下來。看著同鄉進進出出診症室,義工真誠與她們傾談,而非硬銷,且有話題;坐著坐著,她就打消離開的念頭。 

  因言語不通,需邀請印尼藉宣教士翻譯。主診牙醫說她有牙周病,牙齒鬆了;教她刷牙,又講解牙齒的情況。完成治療後,我和吳醫生提議一起與印傭禱告,這次她沒抗拒。我們又問:『還有甚麼可為你禱告的?不如為你在香港工作禱告吧。』於是,主診牙醫用中文禱告,宣教士翻譯成印尼文。一面禱告,她一面流淚,上帝似乎在軟化她的心,讓她經歷禱告中得釋放。」 

  服侍將結束時,是一位同鄉向大伙兒講述信耶穌的經歷,而那位印傭不論在同鄉講見證、詩歌敬拜和祈禱時,都一面聽一面哭。「離開時,她特意感謝我們,但仍是流著淚。也許有些東西觸碰到她的內心。」會否除了同鄉,很少人這樣接觸她們? 

重拾失落的笑容 
  印傭、巴基斯坦人、新來港人士、拾荒者、戒毒者……有時候,雖看見這些生命的需要,但能幫上忙的卻不多。 

  時間、設備等因素限制,無法完全幫助這些群體解決所有問題。「能做多少就做多少,做不了的就為他們禱告。」即使言談間滲出一份無奈,但醫生們沒灰心,仍會盡力,例如提供政府的免費服務及相關資料。 

  「有位新來港單親媽媽,帶著五歲的兒子來,他的口腔內滿是牙瘡,影響進食。媽媽為兒憂慮,日漸消瘦四出求醫,醫生也愛莫能助。當天她來到,時間所限,我也幫不上忙。機構同工請我們再想辦法,我就寫轉介信給政府牙科醫院,豈料要排期一年。禱告後,決定用平日辦公時間幫助這小男孩。我向他媽媽明言,牙患情況嚴重,需全身麻醉,兒子若不配合,便無法完成。」注射前,朱醫生與小男孩一起禱告,求上帝給他勇氣完成所有步驟。「一切並非必然,也曾有五歲病人未能完成。上帝真是體恤人,最後所有爛牙也處理好了。」話畢,只見朱醫生臉上流露的喜悅。 

  她頓了頓說:「最感動的是,孩子的媽第一時間並非感謝我,而是感謝上帝。因為上帝聽了她的禱告。我很開心,同時也提醒了我,一切都從上帝而來,榮耀是祂的。一年後,她再到這裡,站出來向其他新移民講見證。」聽到這裡,一股暖流在冷氣房湧出,令人窩心。 

連接社會另一端 
  兩年多,整個團隊接觸到不少生命。一張張臉容,一個個需要,立體地呈現在眾人面前。「沒想過,在香港有人需要擔心明天沒飯吃;沒想過一個女子獨自帶著兒女為口奔馳的生活如此艱難……」朱醫生說。 

  在本地與在柬埔寨服侍有何分別?「其實沒分別。一般人只留意到第三世界國家的需要,而不知道香港貧富懸殊情況嚴重。那些國家90%人口都處於貧窮,香港稍微富庶,所以比例相對較低;只是我們看不見他們的需要,不明白他們的難處。上帝給我們一顆憐憫的心,看見了就去憐憫這群人,關注他們身體及心靈的需要。」

醫心團隊的剖白 
  談及苦與樂,朱醫生說:「縱然星期日會特別疲倦,但回到診所,就會重新注入力量,預備接下來的服侍。」吳醫生說:「雖少了一天家庭日,但相信孩子長大後會明白我們做的是甚麼。」 

  夫婦二人目標清晰:「若無法為他們做任何治療,也要讓他們認識福音。希望我們接觸的每位病人,也聽過耶穌這名字。」團隊的服侍仍繼續,他們更同時考慮是否出隊服侍住在院舍、不能外出的孩子。 

  他們不太憂慮資金和人手,只因看見上帝巧妙的微細調配:「我好像看到耶穌在診所悄悄地走來走去。」「我們做的其實很微小。看見上帝與我們同行,看見被服侍者的生命見證,已被鼓勵,也是延續下去的動力。」令人重拾笑臉的醫者,其生命也如「beautiful smile」般能感染他人。

  聯絡我們  
 
 
R_Bnnr_fbPage.jpg
R_Bnnr_apps.jpg
R_Bnnr_blog.jpg
行在愛中
宣教士天地
中信工場
佈道資源
Image File 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