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零一八年10月號.總678期.第57卷    Bookmark and 
Share   
 
慕道班札記
天父和祂的兒子

 

  在慕道班,著名的故事「浪子回頭」(參路加福音十五11-32)引起了大家的興趣。以往我所聽到的佈道往往將重點放在浪子身上:他的悔改和重新得到父親接納,比喻人類悔改重新成為上帝兒女。但在慕道班,我們將重點更多放在「父親」身上,慕道者對於故事中的父子關係很有親切感,因為許多人都是父親,惟他們對於「天父」(上帝)這個概念並不熟悉,認為「上帝」是一個威嚴的主人。 

最重要的珍寶
  在這故事中,天父(上帝)被比喻成一位地上的父親,其兩個兒子(循規蹈矩的長子及浪子的弟弟)把他當成僱主,覺得應該論功行賞瓜分財產,而父親則希望他倆能了解「父子」關係不是財產關係:他愛兩個性格、人生歷練完全不同的兒子,不想他們任何一個沉淪。天父也是如此,祂愛每一個人,希望我們認識到和祂的關係是沒有前提條件的父子關係。故事中父親(天父)的欣喜和悲哀,都和許多父親類似,無論我們處於怎樣的狀況,天父總希望和我們建立關係,那絕不是功利性的,而是一種屬天的親情。對於一些非常急切想知道怎樣才能上天堂的慕道友來說,這個故事很值得細味深思:天堂確是上帝賜予我們的產業,但藉著信仰和上帝建立的父子之情才是我們最重要的珍寶。 

  靈修作家盧雲(Henri Nouwen)在他的著作《浪子回頭——一個歸家的故事》中,對這問題有深刻的闡述。他發現學者的身分使他總是站在旁觀者的角度評論天父的愛,卻少有機會完全放下自己,像故事中那浪子去感受天父的愛、對自己完全的接納和期盼。他最後辭去顯赫的哈佛大學教職,到一個專門照顧智障人士的慈善機構「黎明之家」度過餘生。盧雲在這裡找到了「兒子」的身分和「歸家」的感覺。他享受團體內智障人士簡單而真誠的人際關係,成就和名氣不再成為他內心的壓力,因他真實地感受到,上帝以平等的愛去愛每一個人,不論其成就如何或身體、心靈是否殘缺。 

上帝為父之心
  在「黎明之家」,盧雲不斷凝視勃朗倫的畫作〈浪子回頭〉,並省視自己的一生,發現自己既有大兒子的自義嫉妒和奴僕心態,也有小兒子的自棄自卑。惟在勃朗倫畫中那個年邁的父親,熱淚盈眶地將雙手搭在歸來的小兒子身上,讓他明白一個道理:世界上的虛榮和爭競,包括屬靈的爭競都是沒有明白上帝為父之心。父親了解兩個兒子的獨特之處,包括他們內心的脆弱和需求,「看他給小兒子穿上衣袍、鞋子、戴上戒指,以豐盛的慶宴迎接他回來。看他力促大兒子接納他在父親心中的獨特地位,並且進來與弟弟一同坐席,所有大家長的威嚴一一解體。這裡描繪的不是一位付出的父親,而是天父的畫像:祂的恩慈、愛心、赦免、關注、喜樂、憐憫,皆全然沒有限度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