載入中...

傳書雙月刊

年份 
分類 
2020年6月號.第28卷.第3期.總第165期
逆程中的禱告
哭泣中的禱聲
王家輝



哭泣就是看得見的軟弱
  不知從何時起,我們視情緒為靈命成熟的指標。常常笑臉迎人、活潑開朗、說話正面等,就是靈命成熟的表現。反過來,若是愁眉不展、憂心忡忡、質問上帝往哪裡去了,這些都是靈命不成熟的表現。

  明朝李開先的崑曲折子戲《寶劍記.夜奔》,當中有一句「丈夫有淚不輕彈,只因未到傷心處。」對男性而言,流血可以,卻不能流淚,因為流淚就是軟弱的同義詞!在西方文化中,亦有“Big girls don't cry”(大女孩不要哭)的家庭教育。對基督徒而言,哭泣就是對上帝信心不足、靈命脆弱的表現。

聖經中提到的哭泣
  「哭泣」受文化負面定型,致使基督徒也認為無論在甚麼情況下,也不應該哭泣。當落在患難中,也要讚美、也要感恩,倘若哭哭啼啼,那怎可能是讚美、更不能反映感恩的心。可是聖經又如何看待「哭泣」呢?

  「哭有時,笑有時;哀慟有時,跳舞有時」(傳三4)或哭或笑,或因著情緒變化而有的表現(哀慟、跳舞),這些都是人生的一部分,是正常的表現,沒有好壞之分。當人遇到極大困難,甚至處於絕望的境況,他就會請求上帝介入。「於是我們哀求耶和華——我們列祖的上帝,耶和華聽見我們的聲音,看見我們所受的困苦、勞碌、欺壓」(申二十六7),上帝聽見哀聲,因而伸手拯救。

  情緒表達、受情感牽引而有反應,這也是上帝造我們時十分重要的一部分,也是一個真真實實的人該有的表現,不然他就是一台冷冰冰的機器。

  「耶穌哭了。」(約十一35)令我們側目,因為耶穌既有足夠能力令拉撒路死而復活,何需為此而流淚呢?耶穌的哭泣是因感受到祂所關愛的人,正在極度悲傷之中,祂能感同身受,故此也哭。這亦是耶穌身為一個真實的人該有的反應,祂對周遭發生的事,豈會無動於衷。正如羅馬書十二章 15 節所言:「與喜樂的人要同樂;與哀哭的人要同哭。」這是跟有關係者休戚與共,真摯關懷的具體表現。

  在聖經中還有許多類似的記載,惟從以上所引的幾段經文已可見到,聖經提及的「哭泣」並不是對上帝信心不足、靈命脆弱的表現,反而是情感自然的流露,生命常態的一部分。

哭泣中的禱聲
  「哭泣」不單是情緒的流露,有時候更是跟上帝關係進深至毫無掩飾的表現。先知耶利米就是其中一名表表者。他被稱為「淚眼先知」,其中一個主因就是在耶利米哀歌中,他所給予我們的印象。

  在整卷哀歌中,我們可以想像作者深陷國家的苦難,究竟上帝會否全然放棄自己和同胞呢?(參哀五22),他也沒有清晰的答案。可是在這樣的疑惑中,作者相信看似在患難中「缺席」的上帝,仍然聽到他的禱告,並且等待上帝的憐憫(參哀三)。

  誠如戎利娜博士在其著作《聖經中的哀怨傳統》中指出:「《哀歌》以哀怨結束,是聖經哀怨中不以讚美結束的少數作品之一。《哀歌》中沒有權威聲音的出現,是一本對話式的書。然而,哀怨本身就是真正的祈禱」。1

  哭泣聲其實就是禱告的聲音,在上帝面前敞開最真實的感受,跟上帝談心!

人民的眼淚也是上帝的眼淚
  著名的亞洲神學家宋泉盛博士,借孟姜女哭崩長城的故事思考亞洲地區人民受苦的經驗,並著有《孟姜女的眼淚》一書。宋泉盛博士指出,眼淚的力量是愛的表現、愛的力量。「人民的眼淚能夠把他們的無能無力變成有能有力。反過來也同樣是真的:當面對眼淚的力量挑戰時,就是面對愛和真理的力量時,有權有勢者會喪失權力的架勢。」2

  孟姜女的眼淚是對暴政的控訴,即或她丈夫的犧牲已不能逆轉,但不屈的氣概卻是繼續鼓勵人。有愛的人,才會有眼淚。人民的眼淚把民眾結連為命運的共同體。人民的眼淚亦是上帝的眼淚。上帝與人同在,也與人同哭。就如耶穌掉下眼淚,非但是因為祂感受到人的哀傷,更是因為看見人無力自救。祂沒有吝嗇祂的眼淚,祂跟我們一起放聲哭泣。因此我們知道,我們並不孤單,並且沒有被上帝遺忘。

  從去年初夏至今年,因著社會運動和疫情的威脅,我們也不知試過多少次流著淚禱告。一個我們熟悉的地方,突然變得如此陌生,人與人之間的信任、彼此關係不斷被破壞。再加上對健康、生命、生活的擔憂,許多非理性的事情也不斷發生(如搶購食米、廁紙等)。對於眼前所發生的事,我們自覺無力改變。我們不曉得可以怎樣、向誰訴說苦情?

  究竟上帝看見我的眼淚嗎?在艱難之中,我難以完全冷靜下來禱告,有時候更不知在禱告裡還可以說甚麼?如果我們的眼淚就是我們的禱告,我相信上帝已經看見、已經聽得清楚。祂知道我們在等待祂!
 
(作者是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教牧事工部主任)

註釋:
1. 戎利娜:《聖經中的哀怨傳統》(台灣:光啟文化,2019),頁 224。
2. 宋泉盛:《孟姜女的眼淚》(台灣:台灣教會公報社,1994),頁 62。
  •  
中國信徒佈道會有限公司版權所有。 網頁設計及維護:自由策劃有限公司。
免責條款 | 私隱政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