載入中...

傳書雙月刊

年份 
分類 
2022年6月號.第30卷.第3期.總第177期
若去……若留……
「去」「留」的腳步
小乙



  移民,是最近這一兩年教會的熱門話題。移民在聖經中不乏例子,如神呼召亞伯拉罕離開吾珥到迦南應許地,並得着萬族的賜福。新約中著名的移民案例,是當教會遭到逼迫,信徒被迫遠走他方,隨聖靈帶領流散到羅馬帝國四境。現實的逼迫攔阻不了超越現實的神,基督徒在安提阿建立了教會,強調傳福音和宣教,且有很多外邦人參與。

  香港人對移民不會感到陌生,許多我們的父輩,都在國內戰亂時移居香港。香港的移民潮,起初是在六十年代,隨着香港工業起飛,造成農業荒廢,新界居民紛紛離港,移民往美加歐洲等地。及至八十年代,中英展開談判,期間人心惶惶,不願面對不確定未來的港人,紛紛離去。那階段的移民持續十多年,約有數十萬人離港。這兩年的移民,源於香港近年的驟變,如社會運動,山雨欲來的政治、經濟、教育等變遷迫在燃眉,加上外國放寬移民限制,加速了港人考慮移民。

新一代移民特徵
  綜觀這一波移民潮,有三個特徵,與八十年代的移民潮有所不同。

  第一是移民的決定,都在短時間內作出。以往要移民,兩夫婦需多方面商量:考慮國家、城市、兒女的教育和自己的工作等。整個考慮,動輒幾年,有的甚至是十多年。但這一波移民,遠因是近年的社會運動,人心受到衝擊,近因是大家所熟識的環境彷彿遠去,助因是各國相繼放寬港人移民條件,許多人從考慮到離開的時間,前後不到一年。

  第二是移民的國家集中在英國。移民的考慮,往往兼顧到生活適應和照顧,所以美加常是港人的優先考慮,因那裏親友較多,英國並非慣常首選。這次較特別,因為英國放寬對港人的移民政策,許多港人遂決定移居當地。

  第三是移民的港人不免受香港遽變影響,帶有情緒心理壓力。浸信會愛羣社會服務處進行了一項精神健康研究(2022 年 4 月 25 日明報報導),報告顯示在尋求精神健康服務的市民中,18 至 30 歲的年齡組別屬高危,他們有不同程度的抑鬱、焦慮和壓力。至於 31 至 40 歲 和 41 至 50 歲的兩個組別,也有嚴重焦慮,平均屬中度水平。由於移民羣體的年齡多集中在這兩個組別,由此估計,在香港經歷了社會運動和幾波疫情後,他們多是帶着情緒壓力離去的。

去留共有的情緒衝擊
  中國神學研究院輔導科教授區祥江博士在《時代論壇》(第 1772 期)的訪問中,分析這兩年香港發生的事對人心的衝擊,他指出有三個階段:

  第一是面對急性壓力(acute stress disorder)所帶來的情緒困擾。社會運動比較澎湃時,許多人都出現情緒困擾,例如未能承載、消化大量新聞資訊,或親歷其境,不斷回憶當時的片段,導致失眠,隨後患上創傷壓力症候羣(簡稱 PSTD)。

  第二是因政治議題而出現的人際衝擊與張力。區博士雖然沒有說到例子,但筆者觀察,無論在教會、家庭或朋友圈子,衝擊不在少數,那段期間,常有「離教」、「離教會」、「離團」、「離組」的消息。要知道,離開的人許多都是相識多年的好弟兄、好姊妹。

  第三是在疫情下,家庭內部的「困獸鬥」。因在家工作、在家上網課等,產生了相處的磨擦和教養孩子的問題。筆者閱報,留意到疫情期間,外國因 WFH(居家工作)的緣故,夫婦衝突多了,致使家暴增加了三分之一,香港的情況,相信不相伯仲。疫情也令社會停擺,基層人士情況尤劣,特別是飲食、零售、旅遊、旅館業的僱員處於失業或半失業狀況,待在家,空間有限,一家幾口,若情緒無法疏導,問題迭至。

或去或留的尋索
  據資料顯示,2021 年已有約 11 萬港人離開,2022 年首季,數字也正在增加。教會的情況尤其嚴重,已有約十分之一的信徒和家人離港,另有相若或更多的信徒正計劃離開。綜觀這波移民潮,或去或留的,要注意甚麽呢?

  相信已離去的信徒在過去年多的時日裏,已先後經歷了三個適應階段:新環境的適應、孩子和夫婦的適應及教會的適應。「初到貴境」要留意的是:

  自我心靈的調整。若從開始計劃移民到現在,一切都來得很急,現在正好是靜下來的時候,總結一下已走過的路。若因為香港的驟然變遷,引致情緒的波動倉促離開,現在就要好好讓自己有療傷的時候。哪段時間、哪段經歷、哪段畫面仍叫你隱隱作痛的話,好好求主的醫治。

  好好享受和家人的日子。在香港,日間忙工作,夜間忙孩子的功課和溫習,週日忙上教會,享受一家團契的日子着實不多。在新環境裏,要好好掙回家庭生活,學習駕車出入,學習買菜煮飯、安裝修理水電、打理園藝,以及教孩子中文 。

  尋求融入當地生活,特別是工作和語言。剛到埗,能找到的工作可能只是基層或短暫的工作,特別是中產家庭,與在香港時的職位有一段距離,短期「馬死落地行」可以,但長遠仍須找和自己經驗和興趣相近的。另外,學好當地語言融入當地社會,也是刻不容緩。

  適應和投入教會,尋找從主而來的召命。筆者 1999 年到英國南部訪宣時,接待者正是六十年代由新界移居到英國的港人,在當地經營外賣店。他們信主後,建立了團契,並將福音傳給未信的鄉人和新到的港人。

  在一次「去留安身立命」的研討會1 中,宣道會屯門堂的游淑儀牧師提出三個向下的向度,值得香港教會及留下來的信徒參考。

  第一是經濟向下調:信徒移民,教會不僅流失一班有服侍經驗的事奉人手,奉獻也相對減少,教會有需要檢視、調整服侍的優先次序。

  第二是事工向下調:疫症期間,兒童、青少年、長者和貧窮基層是最大的受害者,游牧師建議教會需留意關顧牧養社會的低下層和弱勢社羣的下一代。2

  第三是靈命向下調:即向下扎根。面對社會的變遷和疫情仍在發展,甚至是多變的將來,信徒應盡力追求靈命的長進,勤於靈修、讀經、辨識聖靈的帶領。

  區祥江在受訪分享結束時,提醒計劃離開的信徒和牧者,他說:「不少講座都勸勉離開的人,不要『靜雞雞』3走,特別是牧者,要與信徒羣體一起經歷哀傷,給予彼此有機會和過程去道別。」
(作者是堂會牧師,亦為本會特約編輯。)

註釋:
  1.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於 2021 年 8 月 27 日舉辦的週年研討會,題目為「去留、安身、立命」。
  2. 據<2019 年香港貧窮情況報告>,香港貧窮人口高達149萬。另教會更新運動的<2019 香港教會普查簡報>也反映新來港人士參與崇拜聚會的,只有 4,278 人,僅佔全港聚會人數約 1.6%。
  3. 「靜雞雞」,廣東俗語,即靜悄悄。
  •  
中國信徒佈道會有限公司版權所有。 網頁設計及維護:自由策劃有限公司。
免責條款 | 私隱政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