載入中...

中信月刊

年份 
分類 
2020年5月號.第59卷.第5期.總第697期
真實故事
風雨中與孩子同行
岑穎忻



  身為遊戲治療師督導和註冊社工,我常可近距離接觸到一些家庭中的孩子,他們的生活及情緒受到去年社會事件影響,家長可如何在風雨中與家中的兒童及青少年同行呢?

建立關係
  我們首先要明白,在社會事件發生前,很多家庭本身或已有不同問題,如青年人不願出門,經仔細了解後,發現在社會事件前他已常「宅」在家中;又有些年輕人,備受情緒困擾,因社會事件令他的負面情緒愈加強烈。不少社工及心理學家現正努力,希望能盡心做一些事,給社會帶來正能量。

  因著社會事件,原有的問題被激化了。一些年輕人本就收藏自己的內心世界,遇上政治立場不同,更不願與人溝通。在這情況下,我覺得應回到最基本:我們最重視的,難道不是親情嗎?不是社會事件或政治立場,而是與家人的關係!我們可按年輕人喜歡的話題或活動,如打遊戲機等,與他建立關係。投其所好是重新連線、建立關係的方法。

表達關心
  我身邊有很多家長與成長中的子女,都會對不同事件有相異甚至相反的感受和看法。若兒女有感受可開心見誠分享,不要憋在心裡。爸媽若想表達關心,可先說出自己的感受,如「其實媽媽都擔心你」。若他仍沒有反應,可再仔細觀察:到底他是心裡不安穩、或是不知如何和我們傾談、抑或怕在爸媽面前情緒爆發?有些年輕人是寧與朋友分享而非父母。

  若然年輕人屬非常內歛,可嘗試特意做一些事情向他表達更多的關心,如吃一頓飯,或陪著他,又或看一場電影,為的是使他感受到「最近怎麼你那麼關心我」。多與一家人吃飯,在這種場合他或許會較從容,願意講出看法和感受。每人性格不同,好些人感覺到爸媽的關心後,會慢慢開放內心與爸媽分享心底話。

  若子女因生活上遇到的事情感到憤怒,那還是不與他爭論為妙,因為他已經有情緒。這時不妨嘗試表達關心他的情緒,「我知道你在發脾氣,那麼我們不如做一些事令自己舒服些吧。」

尊重意見
  家人之間應否討論政治立場呢?我想這沒有標準答案,首要是檢視家人一貫有關不同意見的溝通模式是怎樣的呢?爸媽子女一向有商有量?抑或從沒商量餘地呢?若家中一向可包容不同意見,那麼家人可嘗試向這極高難度挑戰(政治話題);若一向都是避重就輕,或許就不要多談了。

  實在重點是尊重。若大家意見不同,就要彼此尊重。子女在外無論發生甚麼事,做的是否與政治相關,爸媽的心腸都希望他能回家,聯繫如昔吧?子女若回家,爸媽要給他回家,並且不要見面第一句就責罵,而是將責罵背後的擔心、亦即愛他的心底話說出。孩子回來後給他擁抱,讓大家的連繫緊貼。政治主張不同不要緊,重要是彼此尊重、保持連結、維繫親情。

給小朋友安全感
  對於較小的兒童,社會事件對他們最直接的影響可能就是停課。我們可正面積極地解釋,留在家是為他們安全。因停課而多留在家,可有更多親子時間,不妨多與孩子玩簡單的遊戲,維繫彼此關係。

  在解釋社會事件時,應注意幾項原則。第一是讓小朋友知道這些事情不是經常發生、是罕有的;並且最好不要讓小朋友看到暴力場面。第二個原則是要為他建立安全感。確保他們知道自己安全,告訴他們爸爸媽媽都安全。另一個原則是給他們平衡訊息,讓他們知道有些人有時會做一些不好的事情;不過,又有很多人會做好事,如他們會去救援、幫助別人包紥傷口或是祈禱。具體地給孩子數列一些愛惜他的人。還有,向孩子解釋哪些事情是不好的便足夠,不用說做那些事的是壞人,緊記要對事不對人。第四個原則是告訴小朋友,無論他有甚麼想法或感受也是正常反應,都可告訴爸媽,爸媽會明白和接納。

  若小朋友出現驚慌、無助、不開心的反應,可讓他們做一些有意義的事,譬如畫圖畫、做手工,慰問他們想鼓勵的人。若有信仰的可以教他們祈禱,將心中感受,不論是開心或不開心的,都告訴主耶穌,主耶穌會幫我們想辦法。

  願我們均能以維繫親情至上、彼此尊重的心;給予安全感及接納的態度,與孩子們在風雨中同行。
 
(本文是岑穎忻在本會與中國基督教播道會迦南道真堂及
基督教恩臨堂合辦的新蒲崗福音午餐會的分享,內容經整理。)
  •  
中國信徒佈道會有限公司版權所有。 網頁設計及維護:自由策劃有限公司。
免責條款 | 私隱政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