載入中...

中信月刊

年份 
分類 
2014年12月號.第53卷.第12期.總第632期
信仰探索
諾貝爾獎得主發現創世留痕
梁斐生

  聖經開宗明義第一句就宣告:「起初,上帝創造天地。」(創世記一1)可到了1789年,法國化學家拉瓦錫(Lavoisier)從實驗證明,物質是永恆的,不能消滅,也不能憑空產生。於是很多人相信聖經與質量守恆定律無法共存,宇宙絕不可能是上帝從無變有的創造。

  1917年,愛因斯坦從相對論的數學程式發現宇宙在不斷地擴張或收縮,但是因為當時學術界普遍的信念是:宇宙是靜止永恆不變的。為了使數學程式迎合當時的「知識」,愛氏特別引進一個常數,抵銷宇宙不斷擴張或微縮的可能性。當時的比利時神父,天文數學家李密特(Georges Lemaitre)已指出,這個常數造成愛氏的方程式不穩定。李氏從相信聖經的角度看,宇宙應該是由一個宇宙蛋(cosmic egg)爆炸而成。

  到了1931年,美國天文學家哈勃(Edwin Hubble)借了當代最大的望遠鏡觀察,發現大多數星系都有紅移現象,不斷向外迅速擴展。這時愛因斯坦才承認,他所附加的宇宙常數是一生中最大的錯誤,同時亦接受了「宇宙有起源的必須性」。

  1940年代,留美俄裔物理學家伽莫(George Gamow)進一步提倡宇宙起源爆炸論(The Big Bang Theory),卻備受當時天文學界的冷嘲熱諷。著名的無神論哲學家羅素(Bertrand Russell,1872-1970)說:「整個宇宙的產生只是偶然,我們沒理由相信宇宙有任何起源,以為凡事必有起源是因為想像力貧乏。我們現在找到許多被認為是自然規律的事,不過是人類的習慣用法。」芝加哥大學的亞特樂(Mortimer Adler)在How to Think About God(《怎樣思想上帝》)一書中,也拒絕相信宇宙有任何起源的可能,因為「如果宇宙有起源,就得先假定有一個創始者」。

第一對獲獎者,證實宇宙有起源
  1965年美國貝爾(Bell)研究所的彭西亞斯(Arno Penzias)和威爾遜(Robert Wilson),無意中測量到宇宙起源大爆炸餘留至今的微波輻射,正好符合伽莫的理論:假如宇宙真由激變性大爆炸(Catastrophic Cosmic Explosion)形成,那麼溫度高達兩千億的原始火球(Primordial Fireball)可能至今仍保存輻射背景的踪跡。

  1978年,彭、威二人獲諾貝爾物理學獎,是因證實宇宙有起始的第一對物理學家。彭氏表示:「天文學叫我們認識一件獨特的事:宇宙是無中生有的。當中須要非常微妙的平衡和精確的條件,才可產生生命,可能背後是有計劃(或超自然)的因素。」

第二對獲獎者,發現宇宙誕生的證據
  接下去美國太空總署(NASA)為解決宇宙創始之謎,於1989年發射了宇宙背景探險號(Cosmic Background Explorer, COBE)人造衛星。1992年4月23日,太空物理學家史莫特(George Smoot)公布,發現了宇宙起源爆炸所引發的微波。史氏說:「微波中較小的已形成天河系(clustered galaxies)和太空中廣闊無邊的空間。」霍金稱這「若非是有史以來至大的發現,便是世紀創舉」。

  史莫特宣稱:「我們找到的是宇宙誕生的證據。」「好像張開了眼,看到上帝一樣。其中的秩序是多麼精美、多麼均衡和精密!讓我們聯想到宇宙背後必有設計。當我們解釋宇宙大爆炸遺留下的微波,簡直像讀到上帝第一天創造宇宙的日誌。有甚麼比這工作更神聖?」當記者詢及究竟是甚麼力量促成宇宙原始大爆炸及這微細的波浪,史莫特認真地回答:「上帝可能是它的設計者。」著名的無神論哲學家弗盧(Anthony Flew)說:「現代宇宙學令頑固的無神論者汗顏,因宇宙學者已經提供哲學上認為不可能的證據--宇宙是有起始的。」

  2006年,史莫特和美國太空總署的馬瑟(John Mather)雙雙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,成為因證實宇宙有起源而獲諾貝爾獎的第二對物理學家。

第三對獲獎者,證實從無變有的可能
  2012年7月4日,歐洲核子能中心(CERN)宣布,在歐洲地下100米的大型強子對撞實驗中,觀察到科學界尋覓近半個世紀的「上帝粒子」,證實他們所提出的希格斯場(Higgs field)的存在,使無質量的光子和粒子轉變為具有質量的物質。因為涉及質量從無到有的過程,甚有上帝從無到有的創造意味,因而被稱為「上帝粒子」。無神論者霍金曾打賭不可能找到「上帝粒子」,至此只得認輸。

  2013年,因為提出「上帝粒子」的英國物理學家希格斯(Peter Higgs)和比利時的恩格勒特(Francois Englert)一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,是為印證宇宙起源的第三對學者。

可能第四對獲獎者:發現引力漣漪
  2014年3月17日美國哈佛史密森天體物理中心(Harvard-Smithsonian Center for Astrophysics)的科瓦奇(John Kovac)宣布,位於南極名為BICEP2的望遠鏡研究團隊,偵測到宇宙誕生最初暴脹時發出的引力漣漪。

  愛因斯坦在1916年提出廣義相對論,預示引力波的存在。在他的理論中,時間和空間是一個可衡量的實質(reality),好像一匹布料,當龐大的質量或能量在「布料」(時空)上的時候,時空便會「翹起來」(warp)。如果有龐大的質量突然移動,時空曲率(curvature)便像漣漪一樣向外擴散。

  1980年阿蘭古斯(Alan Guth)提出「宇宙膨脹論」,認為宇宙原始爆炸後10-36秒到10-33和10-32秒之間,非常短促的時間,整個宇宙突然膨脹1026倍。根據愛因斯坦的相對論,這個龐大無比暴脹的推動力必產生引力漣漪。BICEP2所偵測到的引力漣漪,就是宇宙大爆炸驟然「暴脹,遺留下來的微波輻射偏振所產生的微弱螺旋漣漪圖案」。

  根據目前科學界的共識,阿蘭古斯和科瓦奇可能將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。

  2014年3月19日,《以色列時報》以頭條標題報導:「以色列正統物理學家聲稱:宇宙大爆炸的新證據支持聖經的創造論。」

  以色列巴伊蘭大學(Bar-Ilan University)前物理學系主任阿維澤爾(Aviezer)表示:「這些引力波證實宇宙大爆炸的發生。」「宇宙大爆炸與創世記的記載完全吻合。」「如果不討論是誰,或因甚麼緣故而引起宇宙大爆炸,宇宙創始的大爆炸過程與創世記完全吻合。若一定要我提出一個理論來解釋創世記,我會選大爆炸。」「根據創世記,宇宙的創造是由能量和光的球從虛無突然出現,與宇宙大爆炸論所描述的能量和光球完全一樣。」「多個世紀以來,無中生有的創造被認為是不可能,今天卻被視為科學事實。」他又補充,接受這個學說與宗教無關,並引用霍金的話說:「實際的創始點是在目前已知的物理學範圍以外。」

  近期現代宇宙學的作者,加州大學的紹基(Joseph Silk)教授說:「大爆炸是現代版的宇宙創始。」

  英國舉世聞名的天文和數學家彭羅斯(Roger Penrose)在其著作 The Emperor's New Mind(《國王的新思》)中指出,要造成類似今日我們所居住的宇宙,設計的精確度必須達到(1010)123分之一。從任何數學角度來看,(1010)123分之一的精確度絕不能用偶然和巧合解釋。

  賈斯特羅(Jastrow)是美國太空總署的創始人之一,他說:「現在我們看到太空的證據怎樣指向聖經的創世觀點。」

  曾獲英國最負盛名科普利榮譽獎的英國科學家惠特克(Edmund Whittaker)認為,宇宙的起源是因「上帝按自己的意思,從虛無創造大自然」。

  彭西亞斯說:「迄今從觀察或收集所得的天文數據,全都支持宇宙是被造的。」

  史莫特說:「毫無疑問,大爆炸論與基督教從無變有的創造論平行共存。」

(作者梁斐生博士曾任職加拿大國防部多年,致力於國防太空、通訊衛星、反飛彈防禦及核子輻射研發工作,著有《從聖經揭開動盪世代的奧秘》。)

  •  
中國信徒佈道會有限公司版權所有。 網頁設計及維護:自由策劃有限公司。
免責條款 | 私隱政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