載入中...

傳書雙月刊

年份 
分類 
2003年6月號.第11卷.第3期.總第63期
恐懼引發動搖,良言激勵信心
哭泣不是軟弱的表現
熊潤榮



「我因這些事哭泣,我眼淚汪汪……。」(哀一16)

  在災難之中,我們儘管可以哭,哭泣不是軟弱的表現。「哀歌」是哀悼耶路撒冷被毀的輓歌集,是一個愛國者在國破家亡之後的哭訴。猶太人拉比稱這本輓歌集為「何竟」,是一個充滿問號、悲哀的感嘆詞。從前為王后的城,現在何竟如奴隸般孤獨坐在那兒?神從高天降火(哀一1、13);聖殿竟被外族人肆無忌憚地進入,把珍寶掠走,民族的尊嚴被污蔑,真的會充滿問號和悲怨。

  「哀歌」第一至四章是離合體詩(acrostic),每節以一個希伯來字母開始,以表達由頭至尾貫徹的哀痛。作者好像倒空全人,為所愛國家的每個同胞、每寸地土細唱輓歌。還記得「六四」事件嗎?我們都哭泣了,為死難的同胞,為整個中國……。又或九一一事件後,我們也跟美國人一起哀哭!在非典型肺炎爆發中,我們為許多受感染的家庭哭!我們在災難之中盡可以哭。耶利米先知為國家哭過不少,主耶穌也為耶路撒冷哭過。未哭過的人未必是剛強的人,可能是心靈還未經歷醫治、不能感受悲痛,或是沒有經過傷痛的人。患難中有喜樂的人,大多是曾經哭過的人。哭並不是軟弱的表現。開放你的胸懷吧!

 

更多禱告

  「……錫安的城牆阿……願你眼中的瞳人淚流不止。夜間……在主面前傾心如水……。」(哀二18~19)

  我們的心不要在苦難中昏倒,倒要催逼自己作更多懇求。耶路撒冷城的苦難的確可使人昏倒:被擄後的耶路撒冷城門折斷,城牆和宮殿拆毀,眾領袖倒在地上,受盡羞辱;饑荒使孩童和嬰兒在街上昏倒,無人理會。

  使人難受的還有過路人的嘲笑,他們不但沒有半點同情,反倒嘲諷。「以前稱為最完美的,就是這些嗎?這真是我們期待的日子!我們等到了!親眼看見了!」(參哀二15~16)他們殘暴的嘲笑比刀更尖,使聽到的人心也絞痛。受苦的人只有白白忍受刀刺的痛楚。最使人難過的是神的烈怒。祂如發狂般毀壞自己家園毫不顧惜(參哀二1、6~7)。祂成了祂子民的仇敵,「火焰在祂子民中焚燒,要毀滅他們;祂拉滿了弓,要射殺錫安的居民」(參哀二3~4)。不過,詩人把悲痛轉化為力量,他呼籲錫安剩下的人向神哀求,甚至在每夜交更時分起來呼喊。交更時分正是睡意正濃的時候──在這時祈禱的人,除非是心靈裡有沉重負擔,不能平息。讓我們學習在災難痛苦中不是單有難過和悲哀,好像整個人被打倒了;乃是集中精神,催促自己多禱告。 
 

助你渡過艱難

  「人仰望耶和華,靜默等候祂的救恩,這原是好的。人在幼年負軛,這原是好的。他當獨坐無言,……因為主必不永遠丟棄人。主雖使人憂愁,還要照祂諸般的慈愛發憐憫……。」(哀三26~42)

  在悲痛中產生的信心,是有深度的信心。這章經文共有六十六節,是採用離合體詩形式,用二十二個希伯來字母,每個寫三節。作者先描寫個人面對國難的痛苦,唱出一首懺悔的詩歌,為同胞的罪向神懇求。他在悲痛和絕望中,轉化出希望,在接受神責罰的同時,相信神一定會憐憫等候祂的人。

  他能夠不埋怨苦難,因為他知道這是神加在他身上的。神並不會永遠丟棄人,因為祂有豐盛的慈愛和憐憫。對神的認識和信心是整本「哀歌」的轉捩點。使作者不單哀悼耶路撒冷,也有力量求神責罰欺壓同胞的外族人。雖然他仍為國家的苦難難過(哀四),但也有勇氣求神復興他們(哀五)。在悲痛中產生的信心是有深度的信心。它認識苦難,承擔責任,也把握著神的屬性,等候祂的救恩。願我們都有這種信心。

  •  
中國信徒佈道會有限公司版權所有。 網頁設計及維護:自由策劃有限公司。
免責條款 | 私隱政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