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夜工作,典型港人
坐在眼前的男子, 長相俊朗,笑起來臉頰露出梨渦,看起來有點像「cool 魔」的李子豪,正在會客室接受採訪,不過,並非航空公司的會客室,而是殯儀公司。
從事殯儀經紀的李子豪是怎樣入行的?他爽朗地說:「我學歷不高,1983 年入讀警校,1985年『當差』。1990 年移民到美國。1995 年回流,當時做過多份工作,其中一份是貨車司機,因替一群『喃嘸師傅』運送物資到殯儀館,等候回收物資期間,那些師傅因人手不足,請我幫忙在靈堂裡打點雜務;我想自己沒有宗教信仰,也不感到害怕,這也是『搵食』,便答應幫忙,做了數年兼職。直到2005 年遇上現在的老闆,請我當殯儀經紀,便一直工作至今了。」
不計日夜,助人要緊
當殯儀經紀的生活,其實有點像在急症室當值的醫生,因為沒有人能預知死亡的時間。他有時會在凌晨收到電話,是一些認識的朋友或親戚,家中有人離世,向他了解該如何處理身後事;畢竟,不是每個人都知道怎樣安排。這時,家屬大多感到徬徨。李子豪知道當下幫他們一把,讓他們了解接踵而來的各項喪葬程序,計劃何時守夜、出殯、取骨灰證明書,申請「龕位」等,可以幫助他們減少憂慮和不安。
李子豪的工作由早上開始,先幫忙處理遺體;到下午三時多,就到靈堂打點,跟進喪禮流程;直到晚上十一時多才回家休息。他已習慣這種生活節奏,但他家人安排了的家庭活動,有時卻因為一通電話就要泡湯。因此,他只能與家人參加短線旅行。
被工作打亂生活安排,李子豪並沒太大感受,他坦言這已是生活的一部分,而且能在工作中幫助那些心感徬徨的家屬,得到他們的認同,看見他們感到安心,自己亦很感恩!
面對不穩定的生活節奏,並不是一籌莫展。殯儀行業也有淡、旺兩季。冬春之間是旺季,孩子可能幾個晚上都看不見他的臉;而在淡季,每星期也能有數天在家。這時,他會爭取親子相處的機會──駕車接送孩子、晚飯後與孩子到公園玩等。
人有一生,必有一死
「我『當差』時要處理很多死人:有自殺的,有自然離世的;面對已死的人並沒有特別的感覺,這是工作的一部分。記得第一次看見屍體,當事人是跳樓自殺的,我接報後到達現場,另一位交通警察也到了,他叫我『畫粉筆』,我就照做。事後也不會回想此事。那時候的想法是──人很容易死,人亦很渺小。死亡就是:人有一生,必有一死。」
當警察時雖然接觸屍體的機會比別人多,李子豪並沒有想過人死後會去哪裡;就算後來兼職殯儀工作,他的想法是:沒有人能在死後回來告訴你,自己去了哪裡。當時仍未信主的他,根本不會理會死後往哪裡去。
工作上的尷尬處境
信主後,在工作上會否有很大衝突呢?他說主要是要面對一些尷尬的處境。他坦言就算自己是基督徒,也要處理不同宗教儀式的喪禮。看著那些迷信家屬的舉動,雖心感可惜,但也不能阻止他們。
「我是幫他們做事的人,不能與他們爭執。對於家屬來說,做這些儀式是求心安。所以,他們有甚麼宗教儀式的要求,我就只做中間人,一切詳情由家屬與師傅溝通,我不會給予任何意見。」
「有時來弔唁的人要『上香』,他們會問我該怎樣做?我會說:『中國傳統是這樣的……』強調這是中國傳統的做法。有些人會問我是否相信這些儀式背後的觀念,我會說我是基督徒,我是不信的。」
不分日夜,天父常伴
「回家後我會反省:今天有沒有說了得罪天父的話呢?因為人不會每時每刻都能保持理智的頭腦,有時在反省後才發現自己對家屬說的話得罪了天父。這樣,我就會想想下次該要怎麼應對。」
從前的李子豪十分緊張工作,甚至因掛慮工作而失眠。然而,今天的他,因時常經歷天父的提醒,工作時人已變得輕鬆不少。
李子豪常在基督教的安息禮拜中看見「復活在我,生命也在我」的經文(參約十一25),這經文對他來說異常真實,他相信聖經已明言我們的肉身死後將歸於何處,他也渴望將來與家人能在天家相聚。
從李子豪身上我們能看見信仰改變了他;在工作上,信仰更叫他清晰對人、對生命應有的態度,使他得到成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