載入中...

中信月刊

年份 
分類 
2022年6月號.第61卷.第6期.總第722期
人間煦日
與哀傷的人同行
採訪/Nicole



有一種悲傷無聲也無淚
  「那位父親步入殮房,看着躺在鐵床上的女兒。事故很嚴重,頭部被撞至變形,根本無法辨認容貌。他沒有哭,也沒呼天搶地,沉默良久……

  殮房內,悲傷的重量令 80 後註冊社工梁梓敦(Arnold)至今難忘。他於聖公會聖匠堂長者地區中心安寧服務部工作了 15 年,自 2007 年從事哀傷輔導,經常陪伴喪親者到殮房、火葬場、殯儀館,探望病危人士的他,至今支援了約 800 個家庭。

  Arnold 自稱誤打誤撞入行,卻成為畢生使命。他坦言入職後才知道要去殯儀館、火葬場、殮房,之前從未受過相關訓練,自己也沒經歷過很大的悲傷。為何上帝安排這份工作?初時他不明所以,當經歷過一個個喪親故事後,他被觸動了。

  入行第二年,一名 15 歲女生因車禍離世,Arnold 陪伴死者父親往公眾殮房認領遺體。有一塊布蓋着女生的身體,她整個頭被撞至變形,那位父親看着女兒,沒有哭,沉默良久,只說了句:「原來撞得這麼嚴重……

  「那一刻,我首次深刻感受到何謂『哀傷』、『很哀傷』。原來可以哀傷至一句話也說不出來,一滴眼淚也流不出來。」同時,他發現自己身為社工,當下一句話也沒能說,因不知可說甚麼。「我只做了一件事,搭着對方胳膊,與他一起看着女兒的遺體,心裏在想:『不要讓他自己一個面對這件事。』」

從逃避到面對癌末母親
  「若非從事哀傷輔導、生死教育工作三年,見過很多生離死別的故事,我未必能面對母親的離去。」回望過去,他才發現上帝的心意:欲藉此工作裝備他。

  2009 年某天,Arnold 收到父親來電,稱母親突然入院。那時他才知母親患末期癌症,且隱瞞多時,當時癌細胞已擴散多個器官。Arnold 是獨生子,雖知母親患病且快要死了,但他不想面對,只想逃避。「我每天睡醒後就上班,安慰喪親者。下班回家後,母親在房裏休養,我馬上躲進自己房間,不想看到她,太沉重了。」

  這種生活維持約一個月後,他猛然醒悟過來,不再逃避。Arnold發現,自己會對臨終病人家屬說「要承認家人將要離世的事實」,但到親身經歷時,卻很難做到。因不想失去與母親最後的相處、聊天時間,Arnold 行動了:「我走進她房間,與她對話,跟她說『對不起』、『謝謝』,講將來的計劃,重提以往令她擔心的事……

  2010 年,母親病逝,Arnold 哭過兩遍,休息一星期後復工。「因我已沒太多遺憾、內疚,大部分想做的也做了。剩下的只有思念的感覺,而懷念這份感覺是不用放下的。」

難忘靈堂一家三口遺照
  入行第八年,一宗個案令 Arnold 極為難受——一家三口遇到意外,一夜間全家離世,父母三十多歲,女兒約五歲。這是唯一一次,他在殯儀館送別一家人。

  「那張遺照我入行至今只見過一次,是一家三口的全家福,是在影樓拍得很美的那種。」坐在靈堂,Arnold 甚難過:「怎麼會這樣?上帝祢為何容許這麼悲慘的事發生?上帝祢在哪裏?祢曾說要眷顧世人,為何現在卻這樣?我不明白。」

  守夜過後,Arnold 回家,一面祈禱,一面埋怨、發洩憤怒,盡訴心中感受,約十分鐘後才舒服些。睡前他再禱告說:「我不會再問發生此事的原因,只求三件事:讓逝者得安息,讓在世家人得安慰,求祢給我力量繼續服務這家庭。」翌日起來,他重新得力,繼續幫助此家庭。

關懷哀傷臨終者不言休
  因着自己和他人的喪親經歷,Arnold 更明白喪親者的需要。早於入行第三年,他已推動生死教育,教導大眾如何關心喪親者。其後他亦開拓長者和兒童臨終關懷服務、失胎哀傷輔導,並製作繪本。甚至,他帶團去沙嶺公墓,一個無人認領遺體的墓地,向先人獻花,感謝其生前貢獻。

  「到底社會上還有甚麼人被忽略?身為社工,我更重視一些被遺忘羣眾的需要。」最近,Arnold 正計劃開拓同性戀者的哀傷輔導及臨終關懷服務,「他們都是人,失去了最重要的人,同樣會感到哀傷。」論及相關爭議,他說:「上帝叫我們愛人如己,並無叫我們論斷任何人。」

  「生死教育是我終生事業,一生的願景。」年至四十,Arnold 仍有夢想。他希望開設關懷臨終重病兒童的院舍,提供暫託服務,讓家屬有喘息空間。在新冠疫症第五波確診個案飆升期間,Arnold 及其團隊仍馬不停蹄支援喪親者。行程滿滿,縱然疲累,但能做想做的事,他不感辛苦。「會做到天父接走我,祂叫我停我就停。相信那時候『那美好的仗我已經打過了,當跑的路我已經跑盡了,所信的道我已經守住了。』(提摩太後書四7)」
  •  
中國信徒佈道會有限公司版權所有。 網頁設計及維護:自由策劃有限公司。
免責條款 | 私隱政策